当前位置:ag真人登录首页 > 教案下载

义教语文八下教学用书:短文两篇 -ag真人登录

时间:2023-03-27 02:53:30 作者: 字数:20044字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思考这两句话,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一些想法。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只是一天之隔。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而这个人间“没有了光和热”,也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所以“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这是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的是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与千百年来吟月的诗词不同,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暂时没有了前文中对热的礼赞,而对冷有了别种独特的感受。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这是孤寂凄清的,但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并不是悠闲、自在的,而是忧愁沉重的,可是即使在这样忧愁情绪之下,作者却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写道:“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但是为什么还有娥奔月的传说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的娥和飞蛾、夸父是相似的,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只不过飞蛾和夸父是追求光和热,而娥却“妄想”去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但是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日》和《月》,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从这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大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洋溢,坚韧向上,虽然“日”和“月”是很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以启迪和教诲,从中可见大家风范。

二、问题研究

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面所写的《日》有了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日》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二、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设题意图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月》的略显零散的表述中抽绎出其情感脉络;由《月》联想到一些古诗文,则是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整合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子”,“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能使人想起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三、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这两篇短文在主题表达上的相通性。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的这样写。将这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教学建议

一、加强朗诵。

这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要安排学生朗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要注意个别字句的读法。

二、了解作家生平。

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应该初步向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作品。尤其是这两篇短文,是1941年出版的《龙·虎·狗》短篇散文集中的两篇,要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这样可以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三、通过关键性词语来把握文章。

在文章中,要理解一些重要词语的意义,如“日”“飞蛾”“夸父”“月”“娥”,它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娥奔月”,接着了解这些神话在这里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视个别生字,要反复进行“读”和“写”的训练。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很多文章看起来很平常,而在读的过程中却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本文不仅写得很好,读起来也是很有铿锵之美的,因此要注意朗读。另外,“写”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本文中,出现了一些生僻之字,如(yáng)、(héng)、皓(hào)、浸(jìn)等,要学会默写这些字,记住它们的准确读音,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要培养一种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妙所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引导的作用,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出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课时安排:

1.看导语 ,默读课文。

2.查字典,理解生字。

   旸、姮、皓、浸

3.朗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4.内容研讨:

首先提出几个关键词“日”“飞蛾”“夸父”“月”“娥”,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这些词的含义,教师给予协助和引导。

提出问题: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的特殊涵义。

(4)在《月》中,第四段中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文章,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二、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三、《日》和《月》的导读(姚春树)

……一般说巴金建国前的散文,都有质朴、清新、流畅、抒情的特点。但巴金散文数量众多,内容、体式、写法丰富多样。巴金是一位有着浪漫主义诗人气质和内省特点的作家,他有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像和深刻的自我审视、自我解剖能力。在巴金散文中,除了自然本色、质朴清新、直抒胸臆的散文外,还有一批专写梦景、梦思、变形幻觉的带着鲜明的浪漫象征色彩的散文。这类散文不是外在客观世界的如实再现,而主要是作家内心世界的真实表现,也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直接宣泄和倾吐,而是其巧妙的升华和象征。巴金的这类散文精品常为一般人所忽视,然而它们却有着神奇、玄妙、幽深的特点,有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这可以说是我国散文中自庄周的《庄子》到鲁迅的《野草》的一个重要传统。

……巴金在散文集《忆》中的《我离了北平》一文中写道:“……不错,我写过一两百万字,而且我甚至反复地写着某一些话。你们在我的文章里很容易看出来重复的地方。”在这里,巴金道出了他的创作,特别是他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具体说来,那就是在他的散文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

这种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不断有意反复,在古今中外某些文学大师身上是司空见惯的带规律性的文学历史现象。诸如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托尔斯泰笔下的忏悔贵族,鲁迅笔下的“孤独者”。与此同时,文学是人学,文学总要表现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表现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美好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从而文学是有其“永恒的主题”的;古今中外文学大家的创作,总是会以自己的审美掌握方式重复这众多的母题,又对之作出自己的独特开掘,奉献出自己的道德感情和聪明智慧的。英国著名随笔作家本森在《随笔作家的艺术》里说:“the point ofview(观察点)实在是精研小品文学的神髓。”我们从巴金散文创作中某些同类近似的意象和意念的有意反复系列作为“观察点”,来研究巴金散文创作本体,大约可以揭示其某些思想和艺术特点。

巴金散文中同类近似反复的意象有四个系列。其中第一组是那些散发着光和热,能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意象,例如“日”“月”“星”“灯”。《海行杂记》集中的《海上的日出》是人们公认的写景美文中的名篇。在这篇文中,巴金不仅逼真如画地层层再现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而且融进了他热烈深沉的情思,这真是“景语皆情语也”。《龙·虎·狗》集里的《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灯蛾,渴死谷的夸父,表达了他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他要像灯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巴金有时也喜欢月亮。在宁静的月夜,皓月把柔美的清辉洒向海洋和大地,是会唤起诸多美丽联想和惆怅情思的。在《海行杂记》集里的《海上生明月》和《乡心》里,巴金如印象派画师绘出海上月夜的光和色之美,美丽的月色也撩起了作者那游子思乡的诗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锋镝余生的我,对此情景,能不与古诗人同声一哭!”《点滴》集的《月夜》也写日本横滨和厦门鼓浪屿的月夜,但更主要是写他的安那其朋友的社会改革活动。《龙·虎·狗》集里的《月》则批评“月”的“光”是一种“死的光”,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这也是巴金小说和散文特别受青年人欢迎的奥妙所在。

(节选自《论巴金建国前的散文创作》,《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四、燃烧的心赤诚的情──《日》赏析(卢启元)

巴金擅长小说,也擅长散文。他的散文和散文诗,充满着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在艺术上,则崇尚简朴、畅晓、坦诚、情真。《日》就是一篇颇能显示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的散文诗。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一起,既成功地塑造了“飞蛾”亦即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美学理想。

作者触物生情,神与物游,从飞蛾悲壮的死中,引出深邃的哲理思考。你看,它“为着追求光明和热,将自己扑向灯火”,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一种敢于追求、勇于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飞蛾不是比贪生怕死、苟且营生之徒高尚伟大千百倍么?!怯弱的人还不如勇敢的虫。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话,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一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止飞蛾、神灵,凡是追求光和热的行动,凡是英勇搏斗、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和精神,都应当大力提倡,大声赞美。因为“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便将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要使光和热永驻人间,从而使生命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则必须百折不挠地追求,坚韧顽强地斗争,乃至为此舍弃自己的生命。而为着人类的生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牺牲自己是无上光荣的。因此,“我”不仅赞美飞蛾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哪怕因此“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蛾的主观抒怀,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

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作《日》,就是为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将士。作品思想深邃,情意深沉,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

(选自《中外散文诗名篇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ag真人登录的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